高一语文学习方法:为什么要学习语文_怎么学语文
  | 
 | 
作者:ellen  上传者:ellen  日期:22-08-09  | 
 
 
 '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学习方法:为什么要学习语文_怎么学语文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 
 
	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: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
 
	  其实,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三条 
 
	  1.语文在高考中地位重要。 
 
	  我说:同学们,你看看自从有高考以来,没有那一年是不考语文的。学生们笑。我继续说,随着现在国人对国学的重视,语文在高考中肯定会越来越好。 
 
	  2.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。 
 
	  有一个物理老师曾经说过,要学好物理必须学好两科:数学和语文,语文重要可见一斑。 
 
	  3.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。(最重要的) 
 
	 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,其实一个人有三层化妆。第一层化妆,就是涂脂抹粉。第二层化妆,就是文化上的化妆。咱们重点说说这点,第三层是精神上的化妆,接下来咱再说。 
 
	  对于中国文化,大的体系其实就是三方面:儒、道、佛。 
 
	  展示背诵: 
 
	  儒:《大学》 
 
	  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 
 
	  道:《道德经》 
 
	  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,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 
 
	  佛: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 
 
	  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” 
 
	  这是文化上的化妆,精神上的化妆更高级。我们应该能从语文中得到一些远去的精神。只有这样才是学到了语文的精髓。 
 
	  《屈原》(节选) 
 
	  你埋下了一坛老酒/酒坛上的红纸/沉沉地写着黑字/魂/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/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/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/路漫漫其修远兮/吾将上下而求索/几千年了/喝过这坛酒的人/都醉成了龙的脊梁。 
 
	  学语文不仅要有自己的人文修养,还会有很多人生趣味,看下面一首诗,你会读吗? 
 
	  赏花归去马如飞, 
 
	  去马如飞酒力微; 
 
	  酒力微醒时已暮, 
 
	  醒时已暮赏花归。 
 
	  反之,如果语文常识缺乏,会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。比如,新三国中有一些台词就是这样。 
 
	  董卓:“洛阳就是豪华,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。” 
 
	  刘备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 
 
	  刘备:“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”。 
 
	  第一集:曹操的叔父对曹操说:说曹操,曹操就到。 
 
	  第二集:王允对曹操说:董卓的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——路人皆知了。 
 
	  第三集:华雄对“上将潘凤”说:哈哈,联军是蜀国无大将,廖化当先锋了。 
 
	  第十集:吕布对陈宫说:你总是事后诸葛亮。 
 
	  不是穿越,就是骂人不带脏字的。这三国的台词可真是精彩呢。 
 
	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:怎么学语文 
 
	  1、树立目标 
 
	  这里我们把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、毕生追求定为“六一居士”: 
 
	  一笔好字 
 
	  一口普通话 
 
	  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 
 
	  一手好文章一颗敏锐的心 
 
	  2、培养兴趣 
 
	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 
 
	  3、博览群书 
 
	  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。 
 
	  4、注重积累 
 
	  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 
 
	  语文知识点 
 
	  诗词名句 
 
	  名人名言 
 
	  美文佳作 
 
	  灵思妙语 
 
	  展示背诵《长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…… 
 
	  5、勤于练笔 
 
	  一日不作诗,心源如废井。 
 
	  养成记日记的习惯,我手写我心。 
 
	  作文当堂完成,培养下笔千言的能力 
 
	  关注现实生活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
 
	  五点要求: 
 
	  1、字帖一本,每周三页,每周检查一次。 
 
	  2、积累本一本,保质保量,每周检查一次。 
 
	  3、笔记本一本,硬皮厚本,定期择优展览。 
 
	  4、随笔本一本,每周一篇,每周五抽查。 
 
	  5、早读做到放声读,动手写,用心记。 
 
	  贵有恒,何必三更起,五更眠。 
 
	  最无益,只怕一日曝,十日寒。 
 
	  你我共勉: 
 
	  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说——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 
 
	  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此第一境也。 
< |   |   
 
 
 
 
 
 | 
 
 
*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。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 *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,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,下载不成功时,请一直重试下载,如果一直不成功,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,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,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!
 | 
 
| 
 |  
 
 | 
 |